老王创业日记
第184篇
昨天是过了愚人节的第二天,发生了一件我以为只有在愚人节才会发生的并购案,所以我去朋友圈给朱啸虎老板点了个赞。
阿里爸爸太给力了!这绝对是多赢的结局啊。。。。。。张旭豪上岸了,饿了么再也不饿了,美团的后院安稳了,可以放心专注的去打滴滴了。
这个并购太大了,我们这些小创业者关注也没啥意义,倒是有一个时间轴上的记录,值得玩味。
【饿了么】发展历程
2008年 张旭豪、康嘉等人在学校创立饿了么
2009年4月 饿了么网站正式上线,公司完成注册
2009年9月 推出餐厅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
2010年9月 订餐范围覆盖全上海
2010年11月 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线
2011年3月 获得来自金沙江创投的100万美元投资
2011年7月 成立北京分公司,杭州分公司
2012年3月 成立广州分公司、天津分公司,团队规模超过100人
2012年4月 iOS版饿了么APP 1.0上线
2012年12月 团队规模达到200人
2013年1月 获得来自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的数百万美元投资
2013年11月 获得来自红杉资本中国、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的2500万美元投资
2014年5月 获大众点评8000万美元投资
2015年1月 完成由中信产业基金领投,腾讯、京东、大众点评和红杉资本跟投的3.5亿美元E轮融资
2015年8月 完成由中信产业基金、华联股份领投,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歌斐资产跟投的6.3亿美元F轮系列融资
2015年8月 成立全国性即时配送体系——蜂鸟配送
2015年11月 获滴滴出行战略投资
2016年4月 获阿里巴巴、蚂蚁金服12.5亿美元投资
2017年4月 服务于蜂鸟配送的注册配送员突破300万人
2018年4月 被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联合以95亿美元现金收购
从这个时间轴,你发现了什么?
【饿了么】的第一笔融资,是在张旭豪带领团队创业进入到第三年才获得的!然后又过了两年,才拿到第二笔投资,这时候团队创业已经快五年了,而在创业的第5~7年中,他们连续获得过5轮投资,至于最终成长为一家独角兽公司(10亿美金估值),【饿了么】用的时间是六年,再过了三四年,总算修成正果。
如果你听过老王讲的【18个月创业周期论】,那么对这样的一个节奏,应该不会感到惊讶吧。
细看其创业的历史重要节点,还可以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在初创期,仅仅是完成对上海的覆盖,【饿了么】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然后又等了半年,才拿到金沙江给的第一笔投资,我看是用美元投的,那么估计搭完VIE再等钱到账,差不多就是创业满三年的时候。
再看,2014年5月,大众点评投资8000万美元,2015年1月,融资3.5亿美元,2015年8月,融资6.3亿美元。这一年多里的连续三笔融资,你能看出什么来没有?
估值暴涨!为什么?
因为那正是这家创业公司经历了在沪打基础的初创期和向全国复制业务模式的快速发展期之后,迎来业务爆发期的那个拐点!
当然,那个时机点也恰恰是上一波双创资本热潮的时候,也算是饿了么生而逢时,但无论如何,如果其业务能力准备不足,就算融了钱也打不下去,更何况要融到数亿美金,对任何创业团队来说都是非常巨大的挑战,机会总是留给这种有准备的团队,因为人家之前确实已经准备五六年了。
下面再看看朱老板今天凌晨发的一条朋友圈,他贴了2011年的数据出来,反正现在已经算是可以解密的历史数据了,我就放出来给大家看看吧。
下面就是他发的这张数据图。
这是2011年6月的数据,就是【饿了么】开始搞到差不多快三年的时候。
那么这家公司在初创期到底什么状态呢?正好吴晓波先生在4月1日与张旭豪有过一次访谈,彼时的张旭豪已经在收购协议上签完了字,心态开始放松了吧,所以他会顺便讲到之前的一些事情。
按张旭豪这个说法,恐怕他们拿到那第一个100万美金投资的时候,还并没有能力完全拿下整个上海的市场,看上去应该只是把这个模式做了个验证,并且虽然验证有成效,但规模化扩张恰恰遇到了巨大的难题,团队几乎彻底散掉了,如果这时候不是因为朱啸虎“人傻钱多”,估计张旭豪也就彻底歇菜了吧!
今天写这些,就是为了告诉那些还在坑里挣扎的创业者,你,要熬得住!
明天下午,【路演360】第61期,我们移师回总舵路演厅。